【摘要】陜西自考網及時為大家整理考試資訊、招生計劃、招生專業、考試資料等相關自考資訊。以下是2019年陜西自考《金融管理》專業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類知識點—我國早期銀行業的發展
我國早期銀行業的發展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我國的銀行出現較晚。我國關于銀行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工具。明清以后,明朝出現的“錢莊”和清朝出現的“票號”,成為中國主要的貨幣信用機構,并具有高利貸性質。
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帝國主義國家入侵我國之后才出現。
1845年,在我國出現的第一家現代銀行是由英國人在廣州創辦的東方銀行(后來該行到上海、福州等地開分行時,改名為麗如銀行),其經營限于兩項主要業務:進出口貿易融資和國際匯兌。這為我國經濟發展引入了金融的力量。它的不足是該銀行的建立沒有與我國的工業資本融合在一起,也沒有把非通商口岸的儲蓄納入銀行系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后,資本主義國家來華設立銀行機構的數目增多。德國、日本先后建立了德華銀行、橫濱正金銀行,作為在舊中國推行資本輸出、謀取利益的金融機構。1913年由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五國銀行組成的跨國銀行集團建立,為在中國的利益關系進行國際合作。在華外國銀行給我國社會和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在客觀上對我國民族資本經濟和民族資本銀行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1897年真正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現代銀行正式在上海建立,這就是由盛宣懷發起,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官商合辦的上海中國通商銀行。而此時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此后,中國民族資本銀行陸續建立,如1917年總行設在天津的金城銀行,1921年總行設在上海的中南銀行,1915年總行設在北京的鹽業銀行以及1919年總行設在天津的大陸銀行。這四家銀行屬于在當時比較有實力的銀行,其中有的是由民族資本家創辦,有的是半官半商性質。